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激流之下蓄力跃进 2018年水处理产业静候“窗口期”

激流之下蓄力跃进 2018年水处理产业静候“窗口期”

沙巴足球(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2018/03/02      浏览:1783人

对于步入攻坚阶段的水处理产业来说,2017年是纵深挺进的关键期,却又是从粗放到精准的变革之年。

这一年,国家级水环境治理政策出台,标志着水处理行业春天的来临,企业加快开拓水处理市场,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可复制的商业模式。这一年,海水淡化产业继续吸引各路资本加码布局,产能扩围开始引发市场狂欢。这一年,黑臭水体治理迅速崛起,前有顶层设计不断催化,后有水处理企业精准对症,提质增效成关键词。

趋向高质量的发展!2018年,中国水处理产业将以变革之势开启下一个常态。


政策提速“水清岸绿”

时隔8年、重启修订的水处理产业发展政策《水污染防治法》终于在2017年中旬问世。《水污染防治法》首次从饮用水水源保护、农村污水处理、河长制三大层面,牢筑了水生态环境管控体系,提出了未来10年水处理领域的发展目标与工作部署。作为水处理产业的根本大法,《水污染防治法》将违法排污、水质监测数据造假、畜禽粪便污水未集中处理等“罚单”提升至百万元。

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顶层设计,承上——此次水处理迎来全方位、精准化、强监管的治水路径图;启下——《水污染防治法》之后,将会相继印发更多细致、具体的水污染防治实施细则。政策推动下,本就“不平静”的水处理产业将由此焕发出勃勃生机,标志着水处理再遇春天,水环境治理整体产业盛宴开启。

同样是在2017年,水处理还相继迎来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技术标准(征求意见稿)》《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方案》《工业集聚区水污染治理任务推进方案》《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6-2020年)》《关于推进环保设施和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向公众开放的指导意见》等水环境治理利好政策。业界分析指出,在生态环境治理转型升级的基础上,上述“福袋”旨在通过市场化思维,丰富治水技术应用场景的同时,也助力聚拢一站式服务的治水高地。

除国家级治水产业政策外,高扬“绿字决”的长江经济带、挺进治理转折点的太湖流域、迎来阶段性治理成绩的五水共治、皖浙两地持续发力的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云南“抢救式”治理洱海、北京“清三河”等具体举措,也正让水处理逐步摆脱传统行业束缚,助推水处理行业发生量和质的嬗变。


回暖明显 凸显新标的

相比其他细分领域,身持起步较早、政策较多的水处理行业,发展速度着实惊人。

受益于水清岸绿生态愿景、节能环保行业的双重驱动,包括工业废水处理、水处理装备、污泥处理、海绵城市在内的主要细分板块均保持了上扬态势,极大助推整体产业链需求量快速攀升。更为利好的消息则是,为实现“水十条”治理任务,截至2030年的水环境治理投资将始终高景气态势。

随着水环境治理持续纵深挺进,加之市场需求侧改善,水处理已成为备受业界瞩目的行业风口。据最新不完全统计数据,2018年水生态环境修复、工业园区污水治理、膜处理设备等领域将率先喝上“头啖汤”。相对应地,不论是行业中坚力量,还是拥有核心竞争话语权的“小而美”企业,其发展信息与市场预期都得到了大幅提振。

水环境治理产业蓬勃发展,使污水处理设备成为其中最耀眼的板块。目前商业化应用的污水处理设备包括了一体式、地埋式、膜设备、消毒设备等。与此同时,根据市场需求以及不同应用工况,其他水处理技术创新、突破的步伐在2017年加速推进,呈现“百家争鸣”的蓬勃态势。海水淡化、黑臭水体治理、污水处理装备、水生态系统综合服务在技术上不断攻克着一个又一个障碍。

殊途同归,尽管上述技术路线不尽相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高效化、精准化。伴随水处理设备规模应用,开发超高功效、节能的水处理装备技术是未来重要的研发方向,这一点已成为业内共识。随着成本不断下降、经济性不断提升,水处理技术新纪元常态已在路上。


“水处理+PPP模式”持续走热

水处理产业也如其他环保板块一样,商业模式的探索从未止步。

在商业化应用方面,在用户侧通过PPP模式实现多元服务、在治理端探索一站式应用模式、在供给侧推动建立灵活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等模式的实践逐渐增多。

目前来看,水处理商业项目应用最多的是PPP模式。在2017年中旬财政部19日发布的《关于政府参与的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全面实施PPP模式的通知》提出,拟对政府参与的新建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全面实施PPP模式。而从“强制”到“全面”两个字的变化,充分反映出财政主管部门对政府参与的水处理领域项目实施PPP模式的态度和决心。

同时实现污水处理厂网一体化,有效实施绩效考核和按效付费,通过PPP模式提升相关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在污水处理领域,项目一般有现金流,市场化程度较高,加之PPP模式运用较为广泛,操作相对成熟,两者“联姻”势必将为污水处理带来新的产业风向。业界普遍分析指出,这从行业管理角度提出了新的要求,未来水处理PPP项目将规模更大、系统性更强、责任也更清晰。

这也意味着,污水处理项目将为社会资本提供大量机会。诚然,水处理的价值和意义毋庸赘述,但在“大”环保新常态下,任何商业项目都要算一笔经济账。水处理PPP项目成本高、治理周期长始终是目前绕不过的一道坎,而尚未明确的回报机制则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水处理项目的融资吸引力。

不过,水处理的经济效益问题是暂时性的,随着技术进步、水环境治理规模扩大以及示范项目的推进,水处理产业经济性正加速到来,2018年水处理或迎来拐点,届时水处理可推广的商业模式将极大拓展——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纵深挺进、污水处理与PPP项目深度“联姻”、水生态系统综合服务等。


黑臭水体治理冰火交加

黑臭水体,即当水体遭受严重有机污染时,有机物的好氧分解使水体中耗氧速率大于复氧速率,致使水体完全丧失使用功能。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伴随着水环境治理的快速发展,作为治水重头戏的黑臭水体治理也步入高速发展期。水处理行业目前处于新品类探索的导入期,其中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是当前备受瞩目的迭代,未来这一细分品类将会成为企业竞争焦点。

2017年黑臭水体治理行业投资持续高温:大量资本蜂拥而入,在黑臭水体治理领域内掀起投资热潮。随着“水十条”治理大考与顶层设计的双重驱动下,水环境治理业界资深人士肖琼进一步指出,整个“十三五”期间,黑臭水体治理投资体量将达到万亿级别,且在2017年有望持续扩容。包括涵盖前端点源控制、后端面源治理、污泥处理、城市供水设备、水生态环境综合服务等板块的水处理企业将率先迎来实质性利好。

从投资额来看,按照《“十三五”污水处理及再生建设》,未来5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中控源截污涉及的设施建设投资约1700亿元。而在竞争体制层面,由于PPP时代与社会资本的强势助推,以市场为导向的投资主体开始取代以往的固有商业环境,进而培育出专业、精准的水环境治理龙头企业。

然而黑臭水体治理行业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2017年既是“大气十条”的考核节点,亦是确保“水十条”深入实施的关键周期。但与实现“大气十条”阶段性目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黑臭水体呈交的成绩单却难以让人满意。来自权威媒体报道消息称,在绝大多数省会城市的超过200条应完成治理的黑臭水体中,仍在路上或者尚未明确治理路径的比例接近30%。

业界分析普遍指出,除了技术路径不同外,较长的立项审批周期、综合协调整合力度大、易受气候环境与温度限制等也是造成黑臭难治的掣肘因素。与此同时,在产能过剩危机日益临近的当下,水处理企业或将面临上挤下压局面以及行业集中度的进一步提升。行业一线企业通过技术优势逐渐占据市场份额,产业低端产能面临整合风险,黑臭水体治理产业竞争格局正从寡头竞争转向群雄竞逐阶段。

“立足当下,着眼未来。”黑臭水体治理企业应开始有序考虑和谋划,布局核心技术应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等无疑成为良策。


海水淡化迎“风”而起

进入2017年,在众多水处理技术路线中,海水淡化一枝独秀,装备应用高歌猛进,这主要得益于补贴的倾斜。2017年印发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再次为这一传统板块注入了“强心剂”:为契合蓝色经济强势崛起,未来4年内将围绕新动能、新模式的变革思路,设立近20个海洋经济示范区。而海洋经济的重要着力点,则是被视作新兴战略产业的海水淡化。

《规划》明确提出,沿海城市将新增日均超过百万吨的淡化海水产能,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海水淡化的发展设定了较高的增速。而在产能规模频频释放积极信号的同时,海水淡化装备制造也迎来了实质利好,即自主创新率需超过80%,自主技术则将占到国内市场的6成以上。国内机构预测,按照上述产能发展蓝图,海水淡化保守估计将达万亿元市场规模。

水涨船高,海水淡化的强力市场需求带来对膜设备、中水回用设备等巨大需求。诚如被业界视作海水淡化“中枢神经”的核心要件,膜处理设备尤其是纳滤膜、超滤膜、微孔滤膜产业一开始就与海水淡化产业共同发展,并保持着高速增长。今后国内海水淡化对膜设备的需求量将保持10%左右的复合增长率,且市场需求将逐步扩大,膜设备价格持续走高几成定势。

一边是上游利好政策密集“铺路”,一边是下游装备制造加码布局,海水淡化服务商两头受益,降本增效的新常态下,扩大生产规模、提升标准生产、降低项目运营成本成为海水淡化企业的不二选择,同时膜处理设备技术路径也在向高性能、低成本、效益好方向迈进。


水处理装备制造蓝海渐启

与黑臭水体治理、海水淡化火热相呼应,水处理装备制造起步。2017年10月,工信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重点推进黑臭水体修复、农村污水治理、城镇及工业园区污水厂提标改造,以及高浓度难降解污水处理应用示范。”水处理装备制造由此迎来行业发展新机遇,投资蓝海正式开启。

随着水环境治理保有量的持续增长,与规模庞大的水处理需求相伴相生的是水处理装备产业链与一站式服务的行业机遇,发展水处理装备产业,既符合即将到来的市场洗牌需求,也兼具可观的经济效益。

据国内机构预测,到2020年前后,我国环保装备制造的目标产值将达10000万亿元。分析认为,从整体产业链中布局先进膜处理技术与组件、高盐废水的零排放和综合利用技术、高效低耗的污水处理处理装备等领域所创造的市场规模将会在2018年爆发,达到近百亿元,2020年则将持续攀升至千亿级市场体量。

但即便拥有可观的投资空间,当前水处理装备制造产业仍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前行。虽然政策在不断完善,明确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基调,各城市对水处理装备制造政策也进行了积极探索,但在落实方面差距甚远,体系还存在短板。此外,水处理装备制造是一个复杂、相互制约的产业,其发展需要汇聚多方合力,形成良性互动循环,才能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文章转自中国环保在线

法律声明 版权所有©沙巴足球(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 黑ICP备19006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