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些年,我们一直引导农民把玉米退下去,但成效不是太明显。这里面有许多细致的工作要做,得让农民自愿。”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六盘水市市长李刚的这番话,让人们认识到,转型,就是要有破有立,而推动这一破一立,都需要各级地方政府提供助力。
李刚介绍,他们倡导围绕六盘水的优势发展特色作物,比如猕猴桃、刺梨、早春茶、小黄姜等,然而目前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农民习惯了祖祖辈辈种植玉米的生产方式,对种植新作物的收益心存疑虑。
由此,令人联想到转型问题。有了良好生态环境,该如何发挥资源环境优势推动转型,让人们在绿水青山中收获金山银山,通过转型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和幸福。
既然是转型,就涉及到两个问题,“破”和“立”。
摆脱对惯性的依赖,才能实现破。要引导行业和企业下定决心,彻底摆脱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生产方式,彻底告别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的产业。不要对眼前利益难以割舍。摆脱惯性会有阵痛,但经历了阵痛才能迎来希望。
打消对革新的疑虑,才能实现立。要立足本地资源环境优势,放眼市场大局,科学谋划行业,精心选择产品,瞄准绿色生产、绿色生活需求,把环境优势转换为经济价值。打消疑虑会有过程,但经历了过程才能赢得未来。
实现这一破一立,需要地方政府深入考量,精巧构思,为生产者提供更大的助力。
转型,既不能“赶鸭子上架”,也不能搞“拉郎配”,必须顺势而为、造势助力,这样,各行各业才能对环保有热情,对转型有动力。
文章转自中国环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