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推行“无纸化”以来效果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未来该怎么解决?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明显,但不同行业“热度”不一
我国是纸张使用大国,纸浆进口量逐年攀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纸浆进口量高达2107万吨,出版印刷企业用纸量64299.06万令。大量消耗纸张,不仅导致成本增加,还带来环境污染问题。1万张A4纸,就是一棵100公斤的大树。近年来,我国开始在办公、交易、物流等领域推行“无纸化”,居民也习惯了电子存储、电子阅读等方式。中国网络安全审查技术与认证中心副主任王连印解释,“无纸化”是相对于“电子化”的一种通俗表达,是现代社会各行各业经历了移动浪潮、“互联网+”等技术洗礼之后的必然趋势,是信息时代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必然结果。
2013年全国两会就推行了“无纸化”办公,大量纸张文稿被密码函件所替代,与会人员可以通过密码上网查询相关文件资料,这一举措节省会议支出200万元。“推行‘无纸化’,可以大大减少纸张用量,避免建立纸张储藏库,减少不必要的纸张堆积。”清华大学循环经济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温宗国认为,除了降低成本,“无纸化”还有诸多好处,例如节约资源——纸质材料大多由原木纸浆、非木材浆、再生废纸浆制造,减少纸张使用可以避免原生资源的浪费。此外,造纸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污泥、污水,“无纸化”从源头和消费端减少了上游制造生产带来的污染物排放,环境效益显著。
长远来看,推行“无纸化”还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无论是电子支付还是电子信息物流管理,其便捷性和高效率都适应了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要求,也让大家充分看到、感受到“无纸化”的益处,从而更主动地选择绿色生活方式。“我自己就是‘无纸化’应用的坚定执行者,只要能用电子信息手段解决的,我都优先选择电子方式,包括修改学生论文以及平时准备上课讲义。如果必须打印,我也会选择正反双面打印或废纸打印,节约纸张。”温宗国说。
总体而言,近年来全社会“无纸化”程度有所提升,但在不同行业“热度”不一。
其中,金融领域的“无纸化”程度较高。受益于互联网技术发展和相关法律政策的支持保护,银行系统积极推广各类电子化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的出台,给“无纸化”提供了政策保障。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表示,随着技术进步,我国以支付宝、微信支付为代表的非银行支付市场快速成长,促进了非现金支付结算快速发展。2017年,我国共办理非现金支付业务21608.78亿笔,同比增长28.59%。
温宗国表示,教育系统的“无纸化”发展较快,最典型的就是教学环节,上课、考试都逐渐采用电子化方式。而物流行业“无纸化”办公的程度最高,电子信息化管理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相比之下,一些政府部门的“无纸化”探索略显温吞,虽然引入了办公自动化OA系统,但用纸总量近些年来没有明显下降。
相关市场体系仍待完善,替代型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无纸化”是大势所趋,但在推广过程中也面临一系列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产业链条不完整,一些办事环节存在前段“省”、后段“费”的现象。例如,企业在申领牌照时,有些部门推行“无纸化”,用电子信息采集和交流,有些部门却做不到,依然需要提供纸质材料。
温宗国认为,这是由于政策层面整体设计不够,尤其是一些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衔接造成的。有的部门还坚守纸质办公方式,不承认其他部门提供的电子材料,要求重新提供相关的盖章纸质材料才能通过。这给办事者带来麻烦,还造成纸张浪费。要打破这种现状,未来需出台更系统、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并在法律法规上进一步完善,为“无纸化”提供制度保障并督促实施。
部分市场主体观念保守,对新事物适应较慢,让“无纸化”推行不太顺畅。如今,大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仍然习惯使用纸张,无论是订立合同还是获取交易凭证,依旧认为“白纸黑字”更可靠。王连印表示,是否值得信赖,与传统或现代的信息承载方式并不直接相关,判断可不可信,关键还是看信息交易、信息发布或信息传递的参与方,看建立这套体系的机构有没有权威性和可信度。
纸张替代型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也影响了“无纸化”进程。比如,市场上有些电子书制作粗糙、定价不合理,导致公众电子阅读的习惯没有完全培养起来,不少人依然选择纸质书。温宗国表示,“无纸化”不意味着一定要取消纸张,但应从政策方面进行引导,培育健康的市场秩序。“我喜欢看书,阅读纸质书感觉还是很不一样,但培养‘无纸化’的意识和习惯也很重要。希望能加大宣传,规范市场,推动降低电子书的成本。”
相关技术不够完善也是一大影响因素。信息的保密、电子签名的认定、电子发票的开具使用等,尚有拓展与改善空间。王连印认为,电子发票技术从开始应用到逐步普及需要一个过程,眼下还属于新生事物,系统正在逐步完善。现在通过电子签名等技术手段加密和认证,可进行比对,防止发票造假;如有需要,电子发票也可以打印出纸质发票,与传统管理方式有效对接。“我相信相关技术会逐渐成熟,使用会越来越方便。”
守好安全底线,“无纸”也得“无忧”
在技术问题背后,更令人担忧的是安全问题,特别是金融系统的安全。现实中,电子信息遭泄露的情况确有发生。能否“无纸”且“无忧”,成为“无纸化”进一步推广的关键。王连印表示,各行各业都应对“无纸化”的安全问题给予足够重视,防护意识和防范能力需要跟上技术发展的脚步,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
董希淼说,近年来非现金支付交易的发展有不少安全瑕疵。尤其是网络交易,涉及金融消费者、支付机构、监管机构等多个主体,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对交易的安全性产生威胁。一方面,技术本身存在风险,非银行支付机构大多依托于互联网技术,天然存在系统性漏洞,在监管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一旦被不法分子发现和利用,将会对支付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另一方面,金融消费者在金融活动中一般处于弱势地位,部分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较弱,也会造成交易安全问题。
推动“无纸化”健康发展,保证非现金交易依法依规进行,各方必须共同努力。王连印认为,最根本的是加强安全立法,推动法律实施,必要时对网络支付的安全性进行审查。
董希淼说,支付机构应切实担负起维护交易安全的责任。在主动落实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交易技术的可靠性,建立维护支付交易安全的机制。同时,支付机构要注意保护金融消费者的隐私,以最小化原则采集数据,维护交易数据安全。
监管机构要不断完善监管制度,提高执法检查效率,打击支付交易领域中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对金融消费者的安全教育。最近,人民银行要求非银行支付机构“断直连”和备付金集中存管,其实就是维护支付安全的措施之一。通过“断直连”,将非银行支付交易统一纳入网联平台,有利于对交易加强监管;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存管,杜绝了支付机构对备付金的不当占用、挪用,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金融消费者也需提升自身安全意识。在交易过程中规范使用支付工具,不参与违法违规的交易活动,加强安全防范。例如,不随意向陌生人转账,注意保护好交易密码,扫码支付要注意条码的安全性,尽量多使用动态二维码等。
文章转自人民网